《边塞诗韵》第六期
作 者:宋依祯、赵 达
页面设计 :木叶沙
前言
大家好
欢迎收听边塞诗韵
我是主播王学栋
当月光漫洒窗前,山城雨夜,
李商隐仍呢喃着思念;
当胧月轻歌翠羽,泰岳峰巅,
杜甫总叨念着中原。
一首诗,一阙词,一个世界。
追随着诗词的脚步,
我们总能在不经意的时候
相遇一份期待已久的感动。
大漠孤烟,长河落日
边防军人怀着诗意远足。
携一本书,
追寻古人的足迹;
踏着皑皑白雪,
品味诗风词韵,
遇见诗词里的远方。
送元二使安西
唐 王维
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今日主播 | 王学栋
音频采制 | 宋依祯
在王维的笔触下,祖国的锦绣河山分外温厚儒雅。朔风浩荡的阳关城,寒峰耸立连绵,他只是瞥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,朝雨打湿的街头,看了看友人已经打好的行囊,微笑着举起酒壶——再来一杯吧!阳关之外,也许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畅饮的老朋友。这大概就是大唐诗人的风范,对待边塞不露凌厉惊骇之色,面对离别不显优柔寡断之姿,而只是文静淡雅的一句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。
余秋雨先生在《文化苦旅》中曾说,“冲着王维的那首《渭城曲》,要去寻一次阳关。”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,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,从汉代以来,一直是内地与西域的通道。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,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,继出玉门关和阳关,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,分为南北两条道路,一路走楼兰至罗马,一条走龟兹至大宛。唐代国势强盛,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,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,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。如今,历史的痕迹已经很少了,仅有的历史遗迹,是一座汉代的烽燧遗址,耸立在墩墩山上,被当地居民称为“墩墩儿”。
墩墩儿边有一处阳关道和独木桥,站在栈道上眺望西侧荒漠,那便是旧时西域的领地了。千百年间,这里挥洒过多少相思的泪水,这里碎了多少离别的酒杯。顿足于此,你好似感到声声驼铃,阵阵战歌。那冲天的厮杀呐喊,那不绝的战火硝烟,似乎都随着这些声响,如梦如画般展现在你眼前。
或许是儿时种下的诗境情愫,或许是铁马冰河的沙场之志,阳关与中华儿女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尽管昔日阳关只留下了几处烽火台,在执着地守望着历史,但阳关会永远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。
往期精彩
主 管:陆军边海防学院政治工作处
主 办:陆军边海防学院“融媒体”
期 刊:第523期
监 制:杜绍坤
编 审:李 磊
主 编:张 栋、王 珮
责 编:张文岳、王梓妍
邮 箱:ljbhfxy@126.com